提及佩普・瓜迪奥拉,球迷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 “极致传控”“全员压迫” 的足球美学。但近期欧冠赛后发布会上,这位曼城主帅却抛出了颠覆认知的言论:“我从未喜欢过摆大巴,这与我三十年来坚持的足球哲学相悖。可现在赛程压得人喘不过气,对手又强到可怕,为了保住能决定赛季走向的积分,别说 10 年用 1 次,就算更频繁,只要能赢球,我也认了。” 这番话,不仅道尽了顶级教练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,更揭开了曼城本赛季冲击多冠王的务实底牌。
让瓜帅放下 “传控执念” 的,是足以压垮任何球队的赛程压力。进入 10 月,曼城陷入 “三线作战绞肉机”:15 天内,要在欧冠赛场与德甲霸主拜仁死磕,在英超赛场与阿森纳争夺榜首,还要在联赛杯应对西汉姆联的冲击。密集的赛程让球员体能逼近极限 —— 训练数据显示,曼城核心球员近期的肌肉疲劳指数比赛季初上升了 23%,德布劳内、沃克尔等老将更是多次在训练后接受额外恢复治疗。更致命的是,球队防线出现伤病缺口:沃克尔因肌肉劳损缺席两场关键战,替补阿克被迫从左后卫客串右后卫,防守稳定性骤降。瓜帅在战术会议上曾直言:“现在让球员坚持全场高压逼抢,就像让疲惫的战士举着沉重的盾牌冲锋,只会给对手可乘之机。”

与拜仁的欧冠小组赛,成为瓜帅战术妥协的 “实战教科书”。赛前,几乎所有战术分析师都预测曼城会延续 “65% 以上控球率” 的传控打法,可比赛开场后,曼城却罕见地将阵型回撤为 “5-4-1”—— 罗德里与沃克尔组成双后腰,专职拦截拜仁的中路渗透;斯通斯从边后卫内收,协防凯恩的中路接应。全场比赛,曼城控球率降至 53%,创下本赛季新低,但防守端的表现却堪称强硬:完成 13 次拦截、9 次封堵,成功将拜仁的射正次数限制在 3 次。更关键的是,曼城没有陷入 “被动挨打”,而是抓住有限的反击机会一击致命 —— 哈兰德的制胜球,正是源于一次快速反击:从门将埃德森开球到哈兰德破门,仅用了 11 秒,反击时速高达 32 公里 / 小时,比拜仁的平均反击速度快 5 公里 / 小时。赛后复盘时,瓜帅特意强调:“这不是消极的大巴战术,而是‘防守为壳、反击为刃’的策略。我们放弃了部分控球权,却换来了更高效的得分机会。”
从争冠战略来看,瓜帅的 “妥协” 实则是 “以退为进”。本赛季英超赛场,阿森纳凭借年轻球员的冲劲紧咬积分,利物浦也在调整后逐渐找回状态,曼城前 8 轮虽保持不败,但领先优势仅 2 分;欧冠赛场上,与拜仁同组的曼城若想以小组第一身份出线,每一场胜利都至关重要。对瓜帅而言,“传控” 是球队的标签,却不是唯一的武器。他在接受《踢球者》杂志采访时曾说:“我始终相信漂亮的足球能打动球迷,但只有冠军能证明球队的价值。如果坚持传控会导致球队出局,那这种坚持就毫无意义。” 事实上,这并非瓜帅首次做出类似调整:2021-22 赛季欧冠半决赛对阵皇马,他就曾让曼城收缩防线,最终凭借德布劳内的绝杀晋级决赛,那次调整也被视为他执教生涯 “从理想主义到务实主义” 的关键转变。
外界对瓜帅的战术选择褒贬不一。支持他的球迷认为:“顶级教练就该审时度势,根据对手和赛程调整战术,这才是冠军教头的能力。” 而质疑者则表示:“曼城拥有全球最豪华的阵容,却用‘摆大巴’的方式赢球,违背了足球的观赏性。” 面对争议,瓜帅并未回避:“我理解球迷对传控足球的热爱,但足球比赛的核心是胜利。等到赛程宽松、球员体能充沛时,我们自然会回归熟悉的打法。但现在,赢下比赛才是唯一的目标。”
随着赛季深入,曼城还将面临更多考验。无论是传控主导,还是防守反击,瓜帅的最终目标始终是英超、欧冠的冠军奖杯。此次 “放下执念” 选择摆大巴,不仅展现了他对球队现状的清晰认知,更体现了他为球队争冠的决心。毕竟,在足球世界里,“好看的比赛” 能赢得一时的掌声,而 “务实的胜利” 才能铸就长久的传奇。瓜帅的这次战术调整,或许正是曼城冲击 “三冠王” 的关键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