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国际米兰官方在 2024 年夏窗发布 2023-2024 赛季财报,3800 万欧元净利润的数字跃然纸上时,米兰城的蓝黑拥趸们热泪盈眶。这是这支意甲豪门自 2009 年 “三冠王” 辉煌过后,15 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,不仅打破了俱乐部尘封已久的财务纪录,更宣告着球队彻底走出了 “债务泥潭” 的阴霾。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,是国米从变卖核心求生到营收结构优化的艰辛蜕变,每一步都浸透着辛酸,也让蓝黑军团的复兴之路终于迎来曙光。
回溯国米的 “亏损长跑”,每一段记忆都带着挣扎的印记。2010 年后,随着莫拉蒂时代的落幕,国米陷入财务困境:高额的球员薪资(巅峰时薪资总额超 3 亿欧元)、频繁换帅的投入(10 年间换 8 任主帅),加上商业开发能力滞后,让球队连续 14 个赛季处于亏损状态,最高单赛季亏损额一度突破 1.2 亿欧元。为了偿还债务,国米不得不开启 “卖血模式”:2019 年以 7000 万欧元将伊卡尔迪卖给巴黎圣日耳曼,2020 年又以 6500 万欧元送走卢卡库,连青训营培养的潜力新星埃斯波西托也被多次租借。球星的接连流失,直接导致球队竞技成绩断崖式下滑 ——2016-2018 年间,国米不仅无缘欧冠赛场,意甲排名长期徘徊在中游,昔日 “意甲霸主” 的荣光被蒙上厚厚的尘埃,球迷在社交媒体上无奈调侃:“蓝黑军团成了‘球星超市’,复兴只是空谈。”

转机始于 2018 年张康阳团队入主后的 “务实改革”。管理层摒弃了过去 “砸钱买巨星” 的粗放模式,转而推行 “成本控制 + 商业拓新 + 青训深耕” 的三核策略。在成本优化上,他们果断清理高薪低能球员:2022 年解约年薪 900 万欧元的桑切斯,将薪资总额从 3.2 亿欧元降至 2.1 亿欧元,薪资占比从 75% 压至 48%,彻底摆脱 “薪资黑洞”;在商业开发上,国米不再依赖传统赞助,主动拥抱新领域 ——2023 年与字节跳动合作推出 “国米频道”,单年新增收入超 2000 万欧元,同时与蒙牛签订 3 年 1.5 亿欧元的赞助合同,亚洲市场营收占比从 5% 飙升至 18%;在青训与引援平衡上,球队加大对拉玛西亚式青训体系的投入,培养出巴斯托尼、巴雷拉等本土核心(两人年薪均控制在 400 万欧元以内),同时以 “性价比引援” 补充实力,2022 年以 350 万欧元签下 37 岁的哲科,后者首个赛季便贡献 17 球 5 助攻,成为意甲夺冠的关键先生。
2022-2023 赛季意甲夺冠,成为国米盈利的 “催化剂”。联赛冠军带来 1.2 亿欧元的电视转播分成与奖金,激活了 “成绩带动营收” 的良性循环:梅阿查球场季票销量从上赛季的 3.2 万张增至 5.8 万张,周边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 40%,主场餐饮收入也提升 25%。更关键的是,2023-2024 赛季欧冠晋级八强,带来近 8000 万欧元收入,让国米的营收结构从 “依赖赞助” 转向 “赛事收入 + 商业开发 + 转播分成” 的多元化模式,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。
这份盈利的意义,早已超越财务数字本身。对国米而言,它证明了 “不靠烧钱也能重返巅峰” 的运营模式可行,为球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;对意甲联赛来说,国米的成功打破了 “意甲球队普遍亏损” 的魔咒,为尤文图斯、AC 米兰等俱乐部提供了改革范本;对球迷而言,它意味着不用再为 “下一个被送走的球星是谁” 而焦虑,终于能重新燃起对 “三冠王” 时代的憧憬。
如今,走进梅阿查球场,蓝黑旗帜迎风飘扬,球迷高唱队歌的声音震耳欲聋。新赛季国米在保留核心阵容的基础上,以 2800 万欧元签下阿根廷新星阿尔瓦雷斯,稳居意甲积分榜首位,欧冠赛场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。正如国米 CEO 马洛塔所说:“15 年的等待很漫长,其间的辛酸让我们更懂珍惜。这份盈利不是终点,而是蓝黑军团复兴的新起点。” 当阳光洒在梅阿查球场的草坪上,国米的复兴故事,正翻开最精彩的篇章。